麗山高中觀課紀錄

我又不知不覺寫出三千字觀課心得了哈哈哈哈XD
這次是去麗山高中觀課,兩堂化學兩堂英文(兼地理)
一樣照觀課順序分享~~
-----------------------------------------------------------------------------

【化學-藍偉瑩老師】
  這次我觀課的班級是高三學生,課程進度是有機化學,全班共分為八組,座位是四人一組或三人一組,整堂課大致上是在討論講義上的「動動腦」。比較特別的是觀察重點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而非傳統講述式教學觀察老師的教學與班級經營。
  一開始老師發下講義請學生閱讀短文,學生讀完以後老師詢問大家有沒有看不懂或沒有學過的東西,確認先備知識沒有問題後便開始討論題目。大致瀏覽過講義後我發現幾乎每一題都會問「為什麼?」,這和傳統的教學不同,以前我學有機化學的時候老師不會特別問為什麼,很多東西都是用背的。
  討論時,我發現有些學生不太參與,有些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本來很疑惑這些不太參與討論只低頭自己算題目的學生會不會沒有跟上進度,後來發現他們其實有一邊算一邊聽,在其他組員討論到他不懂或者有錯誤的地方時會加入討論,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能保有每個學生的學習步調,也能藉由小組討論增加學習效率。討論過程中,除了學生參與程度不同以外,有些組別會從四人一組變成兩兩一組討論,還有兩個學生會跟坐在旁邊的另一組同學討論,不過學生看起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討論方法,所以討論人數其實並不是問題。後來跟助教聊的時候他說其實一開始偉瑩老師都會訓練大家每個人在討論時都要發言,但現在已經高三了所以不會再要求這些,因為他們已經能夠自學了。
  當學生普遍卡在某個問題時,老師會用:「你們有沒有發現……?」的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回想以前學的內容並給學生思考方向,但不會馬上講出答案,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在討論過程中老師會一直在各組間巡視,每一組的進度不同,老師也會針對不同組別給予回饋,這次看到的實例是學生在平衡反應式的時候卡關,老師就會用「為什麼要……?」來點出學生的盲點,這代表老師如果要引導學生思考,老師本身對問題診斷的能力要很強,才能敏銳地找出學生問題的癥結點。如果學生卡在前面學過的知識,老師會告訴他們在講義的哪一頁,學生就可以自己翻閱前面的筆記,老師就能夠協助下一組。
  檢討題目時老師會隨機念某一位同學的答案再詢問全班有沒有問題,接著再請一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答案並解釋為什麼這樣做。在檢討過程中老師會順便澄清一些同學易錯的內容,例如:「氨」、「銨」、「胺」的區別。如果在剛才討論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大部分學生可能都不懂的問題,老師就會問全班,請有想法的同學舉手回答,如此一來可以解決共同的問題。檢討的題目如果是結構式就會請同學上台畫給全班看,老師再補充內容。在檢討時如果學生有不懂的地方他們會問旁邊的同學,如果是在傳統教室裡老師可能就會制止或者要求學生有問題就問老師不要問同學,但我認為可以馬上問同學不用佔用全班的時間可以提升討論與檢討的效率。
  連續觀兩堂課後,我覺得偉瑩老師的上課方式解決了一些以前我高中的時候遇到的問題。以前我只有下課的時候才能跟同學討論課業上的問題,其他時間都是聽老師講然後自己想題目,比起單打獨鬥、學生只能學老師是如何思考,我覺得有同儕的刺激更能夠讓學生學習同儕如何思考,透過討論可以看到同學更多元的想法。再者,偉瑩老師的課堂上就已經讓學生練習題目了,比起我以前上課聽講、回家寫題目,在課堂上練習如果卡住可以有老師幫忙也可以問同學。如果課堂中好好練習的話基本上最少已經到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中「應用」的層次了,如果上課只是聽講的話頂多到「理解」的層次,講述式的學習效率顯然較低。
  我在下課後請教了偉瑩老師關於講義題目設計的問題,因為在二月八日的課程中老師提到ORID的問題設計層次,但是在我這次觀課的講義中都是比較基本層次的問題,所以我問老師會不會再另外設計更高層次的問題,老師說要視文本而定,如果是長篇的就可能會有高層次的問題,但是像這堂課的短篇文本就會出比較偏向計算的問題。

【英文-廖悅淑老師】
  這次觀課我連續看了兩堂英文課,第一堂的課程內容是講解課文並寫學習單,第二堂課是與地理課結合用英文報告歐盟相關議題。
  第一堂課,老師在黑板右側寫下課堂中要做哪些事,同時請同學閱讀課文並完成學習單,一開始先各自完成,接著請幾位同學上台寫下自己的答案並由老師跟全班一起檢討,老師有特別要求學生必須用自己的話整理文章不要抄課本的句子,檢討完後若學生有錯可以模仿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再寫一次。完成學習單後老師開始講解課文,遇到單字或文法就補充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基本上就是單純的講述式教學。講完課文,學習單最後有一部分是要請學生找一樣產品寫下營養標示並判斷是red、amber、green哪一類食物(因為這一課是在講食物紅綠燈),老師讓全班四人一組拿小白板討論,最後將討論成果貼在教室右邊牆上等下一堂課檢討。
  這次觀課的課程內容和上次我去中山女高的觀課內容是同一課,只是中山女高那次是講文法,這次在麗山看到的是課文講解。我比較了兩位老師的講義設計,兩份講義相同的是都有包含單字、文法、課文內容分析以及最後面的活動,不同的是學思達的講義由於必須給學生大量的討論題目,因此有額外再發一張文法練習題。授課方式方面,一位採用講述式教學,另一位採用學思達,但兩位都是以全英文授課,和我以前高中的學習經驗不同。
  第二堂英文課老師和地理老師合作,讓學生用英文報告地理的英國脫歐議題,一開始我有點驚訝,畢竟這個題目用中文報告都不一定可以報告得很好,更何況要用英文,但學生在簡報製作上令我感到意外。在報告開始前,英文老師請學生填寫了pre-assessment,評估自己對這個議題的瞭解程度,我覺得這個前測既能夠幫助學生釐清自己的先備知識,也可以讓學生了解稍後同學報告的重點。
  各組上台報告的時間為一組兩分鐘,同一個子題目會有一到兩組報告,老師有發下學習單,上面印有同學報告的子題目,題目下面的空白處讓學生在聽其他人報告時可以記重點。聽完所有組別的報告我覺得他們的簡報製作能力相較於一般高中生是比較強的,因為一般高中生沒有什麼上台簡報的機會,簡報製作可能是國小資訊課學的,但我之前有聽說麗山高中很重視學生的簡報能力,在簡報過程中的確看得出差異,即便是英文簡報學生也不會怯場。
  但有些可惜的地方是每一組只有兩分鐘報告,時間不足所以談得不夠深入,而且因為是英文簡報所以語速會比講中文慢,老師問學生有沒有事先練習過簡報大家都說沒有,所以熟練度不夠。另外我發現一個問題是台灣高中生普遍有的狀況:英文單字不會念卻不求甚解,因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最不重視的就是口說(讀、寫考試一定有,聽力現在也有考試了),學生抱著「反正考試會拼就好」的心態,所以遇到不會念的單字都亂念,在簡報過程中有很多單字念錯,但可能礙於時間限制老師也無法糾正學生。雖然有一點可惜,但整體上以高中生的程度來說,他們探討英國脫歐的議題有加入他們的推測和想法其實已經很不錯了,短短兩分鐘的簡報背後,查資料與製作簡報的時間肯定不少,相信這種軟實力的訓練對學生在大學甚至未來到職場都是非常有實質幫助的。
  最後同學報告完以後,由地理老師統整這堂課的內容,並拋出了幾個問題希望學生能夠回去思考。這種統整性的課程我是第一次看到,覺得很新奇因為沒有想過英文和地理課程可以這樣結合,也許未來有機會可以嘗試這樣的教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紀錄

「打、罵教育」真的有用嗎?

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於台灣Fulbright演講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