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教育」真的有用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老師會罵學生」或者「為什麼爸媽會罵小孩」這件事。甚至在更久以前,應該要想的問題是:為什麼老師、父母會打罵小孩?大家可能多多少少有經驗看到老師或爸媽怒髮衝冠、面紅耳赤的罵人甚至打人,但是為什麼呢?
  他們真的是因為生氣所以打人、罵人嗎?
  讀教育系以後,我最早接觸的是永齡的學生,幾乎每個都是他們班上的「大魔王」,一開始當然我也被他們的負面行為搞得脾氣暴躁甚至用嚴厲的語氣「噹人」,但是後來我答應自己不發脾氣罵學生,連嚴厲的語氣都不要,因為這樣我自己太累了而且兇完也不見得有用,只能短暫嚇阻他們。
  後來我學了正念(對,我就是喜歡學這種東西的怪咖,我也知道很多人不理解但我還是喜歡XD),聽第一遍的時候只覺得這個東西的理論根據實在太酷了,後來聽了第二遍、第三遍……,理論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也知道正念是怎麼一回事,但其實我沒有學「通」。
  大三開始認真接觸親子共學,他們的其中一個理念就是「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這五個不看起來淺白易懂,但是我最近才認真思考背後的含義。
  在大人打、罵、威脅、恐嚇、利誘小孩的時候,其實一部分是隱藏了大人的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大人不是真的生氣,或者不完全是氣小孩的行為,大多數的情況是小孩做了一件超出大人掌控範圍或者超出「大人認為正確」的行為,但是大人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或怎麼教小孩,所以就用打的、用罵的。這樣的處理模式說穿了只是大人在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
  今天看的一個影片中,哥哥把妹妹弄傷了,妹妹很生氣而且一直哭,說到這,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爸媽會嚴厲的指責哥哥為什麼把妹妹弄傷,或者指責兄妹兩人為什麼玩得這麼過火,或者直接把兄妹兩人臭罵一頓了事,但是,他們的爸爸沒有那樣做。爸爸的做法是跟妹妹說:「妳現在很生氣對不對?」、「那妳現在還想打他(哥哥)嗎?」妹妹大聲又生氣的說:「會!」爸爸又說:「妳一定很痛、很難過,被弄傷成這樣」,然後就抱著妹妹讓她哭,過沒多久,妹妹的情緒就平復了。也許不理解的人會覺得這個爸爸會寵壞小孩、小孩子哭哭啼啼的很難看,所以會對那位爸爸的處理方式感到訝異,看完影片以後我才想到正念學的東西,也才想到為什麼我會潛意識的告訴自己不要對學生發脾氣。
  杏仁核就像是我們大腦中的警報器,當有危機時,這個警報器就會被啟動,開啟我們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所以影片中生氣的妹妹是已經被啟動警報器的狀態了,如果這時候爸爸再罵她或跟她說教的話,妹妹的反彈就會更大、更激烈;反之,爸爸先安撫妹妹的情緒,而不是先不針對兄妹的爭吵做對錯評價,就能幫助妹妹漸漸消除大腦中的警報,讓她的情緒得以緩解,等情緒穩定後要解決問題就會容易許多。
  這又讓我想到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剛剛影片中的處理模式跟李崇建老師每次講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道理,先同理、再解決問題。現在有太多太多的理論和科學根據支持這樣的模式,但是知道的人真的太少。如果老師們能夠知道這樣的概念,一定可以免除很多跟學生硬碰硬的狀況。
  至於「不威脅、不利誘」這件事,對我而言最明顯的是獎懲制度的使用,說真的我不喜歡使用獎懲制度。就我對學生的觀察,年紀較小的小孩比較容易對獎懲制度有興趣,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討好老師,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人天生重視「公平」的心態。隨著年紀增長,獎懲制度會漸漸地失效,或者說他們需要更大的刺激來吸引他們去「計較」這些。雖然獎勵制度可以激起學生的外在動機,成功一點的話可以成為引起內在動機的鷹架,但是我覺得真正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是不需要靠那些來激起他們的內在動機的。獎懲制度給我的感覺是把學生當馬戲團的動物,一手拿蘿蔔、一手拿鞭子,動物都有趨吉避凶的本能,所以自然會順從規範。我不敢說我帶班能完全不使用獎懲制度,就像一個企業不能沒有管理手段,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是否有更好的管理手段,或者更信任學生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圖自己的方便來逼迫學生就範。
  在打、罵、威脅、恐嚇、利誘之前,先想想我們想要隱藏的究竟是什麼,是憤怒、難過、不知所措,還是無能為力?先誠實的解決自己的無能為力,再解決學生的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紀錄

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於台灣Fulbright演講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