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結」惹的禍

 我在大二之前是一個名校情結很嚴重的人。我常常把我的名校情結歸因為讀延平被學校老師洗腦,所以除了台政成清交以外的學校想都沒想過,但是剛剛跟我媽聊天我發現我的名校情節大部分是來自於家人對我成績的不認同。
 我有好幾個優秀的親戚,我爸跟我弟又都是很會念書的人。從小我弟就成績很好,而我跟我弟比起來沒有特別會念書,成績中上。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我總是被期望要有很好的成績,但「考試」這件事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我是每逢段考、升學考試就一定會緊張到拉肚子的人,考試是我以前少數會看輕自己的事情之一。
 剛剛跟我媽聊天,她說:「真不知道妳高中到底有沒有在念書,不然怎麼會掉到這裡(國北)」,我聽了很火,想說:我念延平三年過著沒日沒夜念書的日子,連假日都是在圖書館度過,就算沒有真的很認真,但至少我也已經盡力在這個體制下掙扎了。但後來我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到現在連我都已經放下名校情結了,妳還這樣覺得我真的替妳感到可悲。」(我們家講話都很直接不要嚇到哈哈XD)後來我媽說:「是妳自己說妳沒在念書的。」我說:「我這樣說是給妳面子,妳對外不都跟大家說我沒念書沒考好嗎?妳幹嘛不直接說我女兒就是廢?」
 唉。
 大一的時候我看到我媽的臉書上我國小最尊敬的一位老師關心我大學考得還好嗎?我媽說我沒認真念所以考不好,blahblahblah諸如此類的話,老師還勸她不要這樣想,說我有很多比別人優秀的地方,我記得我看到我媽說的話以後氣到整個人都在發抖,心想:「到底要怎樣才算考得好?!」也許這樣說是出於謙虛,或者出於失望,但是這樣的說法真令人作嘔。
 那天系上某教授突然問我:「欸葉拓吾,妳為什麼會來念教育系啊?教育系是妳的第幾志願?」說真的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考完指考後,把校系依照興趣從分數高填到分數低然後為了志願序家庭革命無數次到最後根本無感。
 我弟上大學以後(他考得還算不錯,陽明牙醫),每個禮拜從宿舍回家就找我鬥嘴,他最常講的一句話是:「妳念那什麼鳥系啊?成績那麼爛還敢當老師,不要去誤人子弟好不好?我當家教都比妳在補習班教賺更多。」我每次都氣到在腦海裡揍他無數次,但我知道他這樣的價值觀是來自於我媽平常對我說的那些話,他只不過是模仿然後誇大罷了,我氣的是我無力改變。
 如果我不是念教育系,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知道這是我要的,而且學了更廣更深的東西,看到教育更多的可能,我現在八成還在後悔沒有重考或轉學考吧。我相信我絕對不是唯一,台灣一定還有很多很多學生面臨這樣的事情:家人的期望還有整個社會普遍的名校情結造成的壓力。
 未來如果為人母,我不想成為那樣的媽媽;未來如果為人師,我更不想成為那樣的老師。小孩對於自己沒有達到家人的期望已經夠自責了,還要面對各種酸言酸語,如果小孩頂不住這些令人噁心的壓力,是不是又會有更多不幸的事情發生呢?我每次都覺得我能活到現在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
 希望有一天,大家的價值觀可以被調整成不再只是重視菁英,讓每一個孩子都不用再承擔這樣的痛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紀錄

「打、罵教育」真的有用嗎?

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於台灣Fulbright演講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