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大實驗教育論壇

  今天去政大參加了第三屆台灣實驗教育論壇,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論壇的運作方式有點可惜,很多想聽的發表撞場次,只能擇一去聽,而且每一場的時間都很短,每個發表者講不到30分鐘其實不能完整的表達什麼,但還是有些心得。
  從開始接觸實驗教育以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我認同其理念,也認同其作法的組織,但是到現在我能完全認同的真的很少。之所以會一直關注實驗教育是因為我覺得實驗教育排除掉很多行政上的問題而且更能夠回歸教育的本質,再加上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可以在一般學校很開心的人,可以生存是一回事,可以做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事又是一回事。台灣的實驗教育現在呈現一個百家爭鳴的狀態,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計畫、不同的流派,我自己一開始接觸到的實驗教育是華德福、全人、道禾…等等那些偏向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組織,後來才接觸到其他非學校型態的組織。昨天專題發表的時候郭駿武老師說每個實驗教育組織理念背後都有一個他們對人的假設,所以今天聽的每一場發表我都在分析每個組織對人的假設是什麼?
  第一場聽了均一教育平台專案教師還有LIS的分享,這兩個組織雖然我都聽過,但是我一直對這種型態的教育創新有些疑問。以均一平台來說,我一直認為影片教學有很多限制,一來是影片少了與人的互動、對話,二來是很多學生用方法A教他們不懂,但用方法B講他們就通了,可是影片不可能做到這點,就算他們重播再多次都一樣。此外,均一的後測基本上就是一個龐大的題庫,雖然題目都是信效度很高的題目,可是回歸到它的本質,基本上還是在機械化的訓練學生,每一個概念出兩題,如果兩題都錯老師就可以知道這個概念學生不懂,所以這樣的學習方式好像只是把參考書弄成線上的而已。
  第二場聽了郭駿武老師、丁志仁老師、鄭婉琪老師的分享。三位老師分享下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對教育的一個圖像,當然不會每個人的圖像都完全相同,所以三位老師在發表時的互動就很有意思,在回答聽眾的問題時更有意思,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回答的角度也不同。今天學到最重要的是如何「溝通」吧,因為很多時候人在討論某個議題時為了不要引戰都會講得很委婉或繞好幾圈繞到不知道對方要講什麼,但是今天看到的對話模式是發表者之間有互相回應彼此的說法與理念,看得出來三位發表者並不是每一個觀念都彼此認同,可是在溝通的過程中還是很理性地在談,每位發表者把自己的價值觀闡述清楚,然後把價值判斷的部分留給聽眾,值得學習。
  第三場聽了華德福跟種籽的親師分享,我必須誠實地說華德福的部分我聽到睡著,但我還滿喜歡種籽的分享。雖然我沒有仔細研究過種籽的課程,但種籽的分享讓我覺得他們不論做什麼都是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很溫暖。
  剛才又去查了一下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發現我專題論文上有誤,在104學年度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是佔總學生人口比率0.2%,即便只是少數人在做這件事,但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內,這些實驗教育的成果將會撼動台灣的教育,讓更多人看到教育更純粹的本質。
p.s.沒來的人可以上官網看錄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紀錄

「打、罵教育」真的有用嗎?

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於台灣Fulbright演講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