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PISA成績省思

        從小到大最討厭背解釋,原本應該要內化的東西卻變成考試內容的一部分,有些老師甚至規定要一字不漏的背(明明就是為了自己批改方便-..-)
        記憶中以前的我是很喜歡閱讀的。
        幼稚園的時候會把我家所有跟芭蕾(因為那時候很愛芭蕾)有關的書全部挖出來一直看,即使當時只認識一些國字還是堅持自己拼注音也要看完。小學一二年級很喜歡看《神鵰俠侶》跟《射鵰英雄傳》的漫畫,也看了很多繪本。三~六年級是我最大量閱讀的時期,那時候很喜歡的讀物是漫畫偉人傳記、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名著、志文出版社的整套青少年文學(《巧克力工廠的祕密》那個系列)、紐伯瑞系列小說(《記憶傳授人》那個系列)、古典音樂歌劇繪本系列,還有很多台灣作家的書也看了不少。看完那些天馬行空的書以後從此國語課都覺得課文很無聊因為小說的內容太有趣了相形之下課文對我毫無吸引力。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小學三四年級時就已經有朋友在看《奈米獵殺》了,這都證明了小孩的閱讀能力其實是遠遠超過課本程度的。後來國中上課常常會偷看外國翻譯小說,甚至喜歡到每個禮拜都拖著我媽去師大水準書局買書(有點懷念XD)然而到了高中卻已經討厭國文和被繁忙的課業壓榨到沒什麼時間看課外書了,真的很可惜。
        最諷刺的是,我喜歡閱讀,但我國文指考分數是所有科目裡面最低的,因為我討厭背國學常識、討厭填鴨式的教學。高三那年每天狂寫模擬考題寫到麻木,什麼時候有想像空間的事情變成了四選一的問題?我根本忘記了我以前喜歡閱讀。
        台灣的閱讀教育需要改變。

        我認為大量閱讀自然就會提高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在考試固然重要,但空有策略卻無法理解文本中角色的情緒或延伸思考產生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根本沒有真的培養出閱讀能力。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我好像鬼點子很多?為什麼我常常很愛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這都跟我從小喜歡閱讀有關:因為看了很多小說所以讓我有許多靈感來源,因為看了不同的東西所以會整理出自己的一套見解。
        總之,「閱讀」這件事真的不是靠一學期十三篇課文,一個禮拜幾節課就能讓學生學好的。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學思達在做什麼,張輝誠老師也常常有公開課可以去觀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紀錄

「打、罵教育」真的有用嗎?

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於台灣Fulbright演講之心得